从药物靶点到IND,尊龙凯时为您提供一站式个性化研发方案。
导读:良药初心九十载,创新为民新征程。在药物所90年的发展历程中,“为民、执着、融合、自强”的“新药精神”,是一代代药物所人不断庚续、传承的精神谱系。从1932年到2022年,药物所迎来了九十周年华诞。在此,让尊龙凯时一起回顾“新药精神”,凝聚创新动力,不断强化新药创制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和担当,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人民生命健康续写新的篇章。
近期,中国科学院《科苑党建》编辑部开展了“最受读者欢迎文章”评选活动。经过读者投票,最终评选出《科苑党建》2021年度“最受读者欢迎文章”10篇,上海药物所《一脉传承的“新药精神”》入选。
良药初心九十载,创新为民新征程。在药物所90年的发展历程中,“为民、执着、融合、自强”的“新药精神”,是一代代药物所人不断庚续、传承的精神谱系。从1932年到2022年,药物所迎来了九十周年华诞。在此,让尊龙凯时一起回顾“新药精神”,凝聚创新动力,不断强化新药创制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和担当,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人民生命健康续写新的篇章。
一脉传承的“新药精神”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自1932年建所至今已走过90年的奋斗历程。是什么原因让药物所长盛不衰呢?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文化的力量。
由首任所长赵承嘏先生始创的药物所文化,由一代一代科学家传承,经历90年的历史积淀,成为药物所人共同遵从的内在规范。
在药物所发展的历史长河里,尊龙凯时始终能清晰地看到一种与科研工作交织在一起的药物所人特有的文化传统,它包含了科学的价值观、科学的性格、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意志,概括起来就是“为民、执着、融合、自强”八个字。它融入了全体药物所人的集体意识,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药物所人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
“为民”——科学的价值观
“寻找治疗疾病的新药,为人民解除病痛”是赵承嘏先生制定的办所宗旨,其将药物所研究工作的目的十分明确地定位在“为老百姓做事”上,药物所人科学价值观的源头正是来自于这种“为民”的追求。
创办药物所之初,赵承嘏即着手研制麻黄素、大枫子油露等药品,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给贫病交加的百姓,在战乱时期颇受欢迎。“为民”初衷与实践不仅获得良好口碑,更体现了新药研究的价值追求。
建国初期,“国家亟需、民生相关”一直是药物所科研工作的原动力。为打破国外经济封锁,赵承嘏义不容辞地领受了青霉素国产化攻关的任务。
之后,毛泽东号召“送瘟神”,药物所迅速研发防治血吸虫药物;国防需要解毒药,老科学家们不惜“以身试药”,研发出重金属解毒促排特效药二巯基丁二酸钠,享誉全球;计划生育成为基本国策,药物所及时开展抗生育药物研究;蒿甲醚作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列入世界卫生组织(WHO)“基本药品目录”,为世界范围内治疗疟疾作出了重大贡献。21世纪初先后暴发SARS疫情和禽流感疫情,药物所都是国家防治药物研究攻关的核心力量。
“为民”之心引导药物所人在新药研究仿制与创新二者中选择了艰难曲折、充满风险的创新之路。2003年,时任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为药物所题词“创新药物,造福人民”,高度概括并赋予“为民”新的时代内涵。不能让“洋药”持久占领中国市场,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健一句“研发老百姓吃得起的好药、新药”也说出了当代药物所人的心声。
“为国”即“为民”。药物所已经将立所根基深深扎在发展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土壤里,义无反顾地扛起了“出新药”的大旗,担当起为国家和人民创制新药的历史重任,围绕严重影响国民健康的疾病领域深耕,呈现出发现一批、开发一批、转化一批的良好发展态势,实现为百姓解除病痛的“新药梦”指日可待。
“执着”——科学的性格
诞生于旧中国内忧外患年代的药物所,建所初期条件艰苦、举步维艰,这造就了药物所人特有的“坚信、坚定、坚持”的“执着”个性。
这种“执着”不仅是对科学理想的坚信、对永不放弃的坚持,也是对抵御干扰的坚定。
坚信,是克服一切障碍、实现梦想的原动力。赵承嘏先生是坚信“为民”科学理想的典范。
因为坚信,毅然举所南迁,从北平颠沛辗转定居上海;因为坚信,激发了一切从零开始的斗志,以简陋的条件做出了蜚声海内外的成绩;因为坚信,上海沦陷后仍坚守药物所,仅存4人的“星星之火”顽强地燃烧到新中国诞生;因为坚信,“为民”追求薪火相传,终成燎原之势。如今的药物所已成千人大所,一段翻天覆地的壮大历史,将药物所人“执着”的性格演绎得淋漓尽致、无比精彩。
坚持,唯有永不放弃,才能登顶无限风光的险峰。新药研究的特殊性造就了药物所人“十年磨一剑”的沉稳之气。
从赵承嘏到金国章,延胡索素的研究工作持续了70多个春秋,堪称经典;更生霉素历经8年抗战方得成功;蒿甲醚从1976年接受任务,到列入WHO的“基本药品目录”,持续了近20年;丹参多酚酸盐耗时12年才得以成功上市。
每款新药成功研制的背后,是漫长曲折的道路,更是无数的失败与夭折铺垫成就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池志强领导团队研发的羟甲芬太尼镇痛效果是吗啡的6000倍,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但遗憾的是,其最终没能取得新药证书。
昨天还是阳光灿烂,今天却阴云密布,犹如过山车一般的心情,随时考验着科研人员的神经,也塑造了药物所人沉静的内心、顽强的斗志,养成不放弃、不气馁,特别能“坚持”的个性。
坚定,拥有不为干扰所动的定力,才能达到引领潮头的境界。
药物所虽然解放前因战乱与贫困,“文革”中因干扰与冲击,科研工作曾几度处于停顿,但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遭受何种变故,药物所人做新药的信念始终坚定不移。即使是改革开放初期全民经商的大潮,也没能淹没药物所人“为民做药”的梦想。当无数个下海淘金的奇迹广为流传时,药物所实验室里一幅“安贫乐道”的标语,宣示了药物所人不因一时之势、一事之利而改变做新药的“坚定”志向。
天道酬勤。进入21世纪,药物所终于跨入历史发展的快车道,迎来了新药研究的黄金年代,自豪地接受时代对药物所人执着精神的褒奖与回馈。
“融合”——科学的精神
药物研究是多学科集成的复杂研究系统,药物所人以“融合”的科学精神,使学科、技术、研究平台、科研团队实现了有机的集成与有效的运转。
融合源自于赵承嘏先生学贯中西、对药物研究规律的深入了解和前瞻把握。从1932年创办药物所起,他开创性地运用西方科技提取传统中药有效成分,并进行药理学研究,开创了我国中草药与植物化学研究的先河。自此,多学科的协作交融,对不同领域学术思想、观点的包容,对风险失败与各种探索的宽容,逐步汇集成融合的内涵。
交融,多学科的协作。1951年,刚获新生的药物所开始了学科领域的布局,赵承嘏先生用“三生有幸”的大手笔,展示了其多学科协作交融的卓识远见。他邀请丁光生从美国归来创立药理学研究组,开辟了化合物有效成分研究的新领域;邀请北京大学蔡润生来所建立抗菌素研究组,为我国抗生素国产化作出重要贡献;邀请留学英国的高怡生回国建立化学合成组,开始了构效关系与结构改造的研究。
由四位大师开创的植物化学、药物合成、药理学和抗生素等四大重要学科相互协作,奠定了药物所新药研究的基础。之后的数十年间,药物所的学科不断增加,至今已形成了完整配套的新药研究体系,更重要的是紧密协作与相互交融已成为药物所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核心理念。
石杉碱甲的研发成功正是植物化学、药理、化学合成及结构生物学相关科研人员紧密协作的范例。
20世纪60年代,池志强领导的第五研究室成功实践了多学科领域的团队协作科研模式。若干不同学科的课题组分工合作,在科研过程中形成无缝衔接的团队整体,充分显示出协作交融的优势。
近年来,药物所以“出新药”为导向,稳步推进“以疾病为中心、以首席PI领衔、多学科PI负责的大团队共赢合作模式”,通过团队协作的研究体制和机制,创造了更好的科研环境,达成更高水平的交融,新药研究真正达到了更为有效的“融合”境界。
包容与宽容,是团队协作的前提与保障。不同领域与学术思想、观点的自由探索、坦诚交流、温良互信、合作互补是药物所人科学精神的文化特征。
“包容”是把“不同”变成一种互补。在研究所发展的重大问题上,不是用行政命令强求一致,而是从新药研发客观规律出发,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沟通的方式争取认识与意见的统一。
知识创新工程开展以来,从“南北湖会议”“同里会议”“松江会议”到“昆山会议”“溧阳会议”“枫泾会议”“南通会议”,通过各种意见的充分表达、各种观点的互相探讨、各种分析的有效补充,使得每一次重大选择、每一项重要改革、每一个重点任务都在充分讨论中酝酿,都在认识的趋同中稳步推进。
而建立在互信基础上的“宽容”更是新药研究必备的心理素质。无数的先导化合物由于早期毒性评价而被“枪毙”,一直到临床试验才被否定也是家常便饭。巨大的投入顷刻化为泡影,课题组之间、科研人员之间,唯有相互宽容、相互安慰、相互鼓励,才能收拾沮丧的心情,振作精神,从头再来。药物所“新药研究团队项目管理办法”规定,对研究所支持的新药团队项目,即使失败,损失都由所里承担。这种在失败面前继续给予鼓励和支持的态度,是药物所人不灰心、不退却,坚持创新的有力后盾。
“自强”——科学的意志
药物所从建立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要走一条“自强”的道路。
首任所长赵承嘏先生以“自立、自给、自强”的顽强意志为药物所开辟了一条通往成功的奋斗之路。
自立,靠自己走出一条路来。1932年,药物所诞生在北平东皇城根42号北平研究院理化所大楼对面的一排低矮的小平房里,次年即南迁上海,先是靠租房安身,后落脚武康路的一座小楼。
创业早期,靠着“自立”的意志,赵承嘏先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麻黄素成分拟交感作用的研究成果,论文在美国发表,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开启了他在药物研究领域的跋涉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药物所进入了中国科学院的行列,被编为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药物研究室。1953年,药物所成为独立的研究机构,从那时起,药物所真正迈上通往一流研究所的康庄大道。
自给,靠自己创造条件。自己动手,创造实验条件,是药物所能够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药物所人世代相传的光荣传统。
从赵承嘏于20世纪30年代在武康路自建实验室,到丁光生在20世纪50年代四建动物房,再到蔡润生于20世纪60年代建枫林园区,直至21世纪药物所第四次创业“迁址张江”,每一段历史都见证了新药研究步履艰难的历程和药物所人白手起家的奋斗精神。
自强,靠自己闯出一片天地。“自强”的意志表现在药物所人发展我国药物研究事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雄心壮志上。
老一代药物所人创造了二巯丁二酸、蒿甲醚、石杉碱甲等享誉全球的辉煌历史,彰显了自强不息的意志。
如今的药物所人,继承优良传统,急流勇进,再创辉煌。2004年5月,中科院院士陈凯先与众多两院院士一起建议将创新药物研究列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从此国家对新药研究的投入逐年增加,生物医药行业在近年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药物所紧密结合国家生物医药的发展规划,抓住“迁址张江”的机遇,乘势而上,在融入国家战略、实现药物研发从仿制到创新的历史性转变的过程中,做强自我,发展壮大,提出以“出新药”为战略目标,建设国家新药创新体系,开启了新世纪长期发展的历史篇章,走上了蓬勃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
为民做药的科学价值观、执着坚韧的科学性格、融合协作的科学精神、自强不息的科学意志,这一切成为全体药物所人在潜移默化中共同坚守的“人文精神”,推进药物所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激励奋进,也成为药物所人继续传承、集成和发扬的文化传统。
《科苑党建》2021年度“最受读者欢迎文章”
参观武康路药物所旧址